6月15日,搜狐焦點小編從太原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,為促進府城的歷史保護和結構優化,彰顯府城文化特色,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和環境風貌,切實推進府城保護與發展的協調!短堑貐^歷史保護和環境提升城市設計》現已公示,詳細信息如下:

|太原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官網截圖
規劃范圍:
明清太原府城城墻所圍合的歷史城區,東起建設路,西至新建路,北起北大街,南至迎澤大街,規劃總用地約9.6平方公里(約合14400 畝)。

|太原府城地區規劃范圍交通區位圖
規劃內容:
(一)總體思想
樹立“系統保護、應保盡保、起承轉合、積極創造”的指導思想。
(二)專題研究
規劃通過破解府城歷史沿革、傳統格局、社區營建、高度導控、建筑風貌的專題研究,提出具體設計策略與改造重點。
對太原府城的歷史定位、變遷歷程進行剖析,通過時間脈絡的梳理,發掘府城生長的內在機制、探尋府城文脈的傳承線索、提煉太原府城的歷史價值?偨Y典型傳統格局,作為統構府城的參考依據。依循“梳理居住用地現狀-篩選歷史社區-評估歷史社區-分類施策”的邏輯,將歷史社區分為六類,結合各類型分類施策,圍繞“居住+”理念分主題分地段制定社區發展引導。以GIS數字技術為平臺,選取用地性質、交通可達性、生態敏感性、中心體系、土地價格等五個基礎因子,疊加改造難度、活力POI大數據、景觀視廊、歷史資源保護等修正因子,構建高度的量化評估體系,形成低強度、中低強度、中強度、中高強度、高強度五個梯度的分區分級控制模式。將府城劃分為五類風貌區,每類風貌區從“建筑風格”和“建筑色彩”兩個維度進行導控。“建筑風格”按照“主要風格+點綴風格”的模式進行分區導控。“建筑色彩”按照“主色調+輔色調+屋頂色”的模式進行導控。
(三)系統支撐
規劃通過對人文、社區、用地、交通、綠地、景 觀六大系統進行分析,提出統構府城的支撐體系。
一是規劃通過研究府城歷史變遷,輔以城墻水系、街巷格局、精神地標、民居院落進行多層級分析,以及歷史文化資源的系統梳理,建立分層次保護體系。

|圖1:府城歷史保護結構規劃圖
二是以人民為中心,從“社區活力空間”研判到“社區生活圈”優化,探究“社區福祉+歷史文化資源”以及多元協同治理體系建構的有效路徑,為全國歷史城區的社區營建提供可參鑒樣本。

|圖2:府城活力空間結構規劃圖
三是規劃基于特色結構,疊合主要功能要素形成“雙核四軸,雙環一網,四片八組團”的結構。“雙核四軸”指帽兒巷商業核心,萬達商業次核心;新建路和迎澤大街兩條城市發展軸,府東府西街和解放路兩條府城結構性軸線。“雙環一網”指由環繞宋城、晉王城區域(槐樹)的林蔭道所形成的結構性綠環;以重要的歷史、社區、綠地系統特色路徑為主,串聯府城各個組團而形成的歷史-社區-景觀特色網絡。“四片八組團”指四個特色片區——城西濱水特色片區、東三道巷-拱極門特色片區、南華門特色片區和城南歷史特色片區;八組團——一個商業組團、兩個濱水居住組團和五個歷史居住組團。

|圖3:府城功能結構規劃圖
四是規劃形成“主干路、次干路、支路、一級巷、二級巷”的道路體系。以廣場、公園、街頭綠地、歷史地段集中綠地、城西水系步行區等為主體,以歷史街巷、文道、生活性街巷來填充和串聯,構建步行慢行系統。

|圖4:府城道路系統規劃圖

|圖5:步行系統規劃圖
五是基于“優綠補綠,雙管齊下”的原則,建構“一帶、兩環、三軸、多節點、多片區”的綠地空間結構。一帶:由城西水系及其周邊綠化空間而組成的綠帶;兩環:由環繞宋城、晉王府區域(槐樹)的林蔭道所形成的結構性綠環;三軸:依托于宋城(槐樹、榆樹)、晉王府(杏花)、拱極門等歷史軸線,通過林蔭道路而形成的三條綠軸;多節點:在宋城、晉王府城廓轉折點布置綠化空間而形成的綠地節點;多片區:依托于文瀛湖、督軍府、文廟、五一廣場等集中綠地而形成的綠片區。

|圖6:綠地空間結構規劃圖
(四)重點設計
規劃重點對府城八個空間景觀節點進行設計,八個空間景觀節點包括唱經樓周邊地段、永興路歷史社區、拱極門周邊地段、鐘鼓樓復建及周邊地段、壩陵北街歷史地段、工程隊舊址周邊地段、五一廣場周邊地段及文道設計、城西水系周邊地段,并提出具體的保護整治策略。

|圖7:重點城市設計節點范圍
唱經樓周邊地段保護改造策略:唱經樓外側密植樹木,外側環繞建筑通過立面改造取得統一,形成“柳巷-鼓樓街-唱經樓” 的空間序列與氛圍。
永興路歷史社區營建改造策略:基于生活圈,提出“居住+怡樂安康”的功能提升策略。
拱極門周邊地段保護改造策略:以小北門街立面+沿城墻潛力地塊為抓手,對拱極門及城墻周邊地塊進行激活設計。
鐘鼓樓復建及周邊地段改造策略:復建鼓樓、鐘樓,與唱經樓呼應,重現鐘鼓樓地段的精神性地標,并標示府城歷史;對鐘樓街沿街建筑分類改造,恢復歷史建筑原貌,協調普通商業建筑立面風格與整體風貌;以修繕歷史建筑和文保單位為抓手,優化街區內部結構和街巷體系,提升街區整體段環境。
壩陵北街歷史地段改造策略:建筑按照保護等級、院落保存狀況等進行分類,并對不同類型的建筑提出不同的功能策略和空間策略。
工程隊舊址周邊地段改造策略:以工程隊舊址歷史廣場+面粉二廠周邊居住小區設計為抓手,以鐵軌沿線綠化為軸串聯和組織各功能組團和開放空間。
五一廣場周邊地段整治及文道設計改造策略:激活“五一廣場-首義門”的歷史地標感知,并重新建構和定義首義門與拱極門所構成的明代太原府城的南北軸。建構文道系統,并按“沿街界面+斷面形式”雙維度提出文道分類優化策略。
城西水系周邊地段整治改造策略:提出“現狀問題分析—設計決策工具箱—整合提升”三步策略,增加活動空間,豐富其水岸形式,增加綠地及活動設施,通過廊子、圍墻、建筑立面等要素改造,活化消極空間、并向周邊滲透。
(五)實施策略
府城劃分為5片風貌區,構建“歷史文化保護與彰顯+綠地風貌引導+環境風貌引導+街道風貌引導+濱水風貌”5大版塊的導控框架,各層次遴選關鍵要素提出導控要點。

|圖8:府城風貌分區
歷史文化保護與彰顯的導控要點:保護城池、街巷、功能格局,設置多種形式進行標識展示;保護文物建筑、歷史建筑、歷史文化街區、歷史文化風貌區,加強活化利用和展示,鼓勵傳統商業提檔升級,植入文化、社區服務等功能;構建文道體系,統一設計街道鋪裝、家具、導引標識,整治沿線建筑立面和環境,形成尺度宜人、景觀優美、文化濃郁、特色鮮明的街道空間界面;“以人民為中心”,改善和提升府城內居住社區的生活環境和設施環境。
綠地風貌的導控要點:對不同級別的公園綠地進行控制,對重要的綠地景觀節點提出具體的導控要求。
環境風貌的導控要點:建筑高度采用分區分級的控制方式;建筑風貌按照“主要風格+點綴風格”的模式進行導控;建筑色彩按照“主色調+搭配色+屋頂色”的模式進行導控。
街道風貌的導控要點:道路按照五級體系進行控制,重點控制林蔭景觀道、歷史文化步道兩種類型,提出道路斷面的引導。
濱水風貌的導控要點:從“分段+斷面”兩個維度進行引導,主要對路徑、景觀要素、建筑、標識系統提出導控要求。

太原府城始建于宋,擴建于明,是集中展示太原歷史風貌特色的核心片區。未來改造完成后,府城地區必將成為人們了解太原歷史文化的好去處,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!
來源:搜狐焦點太原站(責編;Ljy)